图片
题型概述
文言文简答题是新高考卷中的一种题型。要想准确地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读懂文言文,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并通过认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整理。此类题目在解答的过程中,多出现不明命题角度和范围、照搬原文、直接翻译、答案要点不全等失误。
真题示例
经典例题:【2022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
(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
解析: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
试题易错点
一、不明命题角度和范围,忽略隐含信息
简答题命题角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概括传主做的事情,有的要求分析、推断人物做某事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传主某方面的形象,有的要求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等等。往往切口不大,指向明确,涉及的文本区间有时局限于一段或几段。在读题时一定要耐心地读透题干,审清要求,特别要注意审准命题角度和命题范围。
二、照搬原文,直译语句,答案要点不全
对筛选出的相关信息,要进行分析整合:重复的内容作删选处理,互补的内容作合并处理,有概括性词语的要圈画,无概括性词语的要辨明意思和性质。但是,很多考生只会抄录原文,不能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提炼整合,导致作答不够精准而丢分。
解题步骤
审设问、明方向:明确提问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准解决这一问题的文本范围。扣住文本去锁定答题区间,要找准,不要遗漏。
读文本、定范围:认真审读题干,抓住问题的关键词,明确提问方向,阅读文本及组织答案语言的时候始终扣住问题里的关键词,使思考和答案都紧紧围绕提问方向,避免答非所问。
用技巧、组答案:在确定答案的要点时,可依据所赋分值大致猜测有几个要点。一般采取选摘原文词句和句意(层意)提取两种方法来作答。
命题角度一
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主要是围绕传主人生经历和成就,要求概括其业绩成就、思想性格品质、心理特点等。
解题方略
1、注意传主的身份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如传主是军事将领,应根据其个性化的军旅事迹,分析其作为一个军事将领的品质;如传主是政府官员,应从其政绩(为政)和人品(为人)方面概括。
2、了解通常情况下古代人物的品质追求。
如求学成才、求财治家、求吏治民、求智研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多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功名心、利禄心,以及雅致意趣等。
3、筛选原文信息并自己加工整合信息。
人物品质特点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多数情况下要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
点拨
围绕一个人物叙述的文言文通常会要求考生概括人物在某一方面的优点。这样的优点大体包括:
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特征,如诚实、谦逊等
2、意志特征,如勇敢、果断等
3、情绪的感性特征,如热情、开朗等
4、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等
经典例题:【2022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刚毅之处:作战勇猛,连克强敌;败而不馁,激扬士气。
木讷之处:缺乏文采,不善言辞。
解析:本题考査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刚毅之处:“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吴汉与敌军作战时,亲自披甲持戟,命令将士们拼死杀敌,最终大破敌军;“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北营作战不利,他带领将士们悄悄与南营汇合,最终打败公孙述。可概括出:作战勇猛,连克强敌。
14.“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作战不利,并不气馁,想办法战胜敌人;“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交战失利,独立修缮武器,检阅士兵,激励将士。
可概括出:作战不利时,败而不馁,激励将士。木讷之处:“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说话缺少文采,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可概括出:缺乏文采,不善言辞。
命题角度二
概括情感态度和探究写作目的
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
写作目的: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
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
解题方略
1、寻找表达情感态度的标志词语。
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其、哉、为”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赏或质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
2、抓住首尾段落,探求写作目的。
文章的写作目的首先要从作品的位置上来分析推断。一般在文首或文末。既要结合时代背景还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更要注意知人论世,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怀密切相关。
经典例题:【2022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 (清)张惠言
①始余见达甫图其貌,取杜甫诗题之曰《看剑引杯》①。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举,有司欲以应召用,固辞不赴,遂不复应进士举。而更为图,曰《摄山采药》。或以告余曰:“达甫殆无意于世也夫?”余闻而疑之。古之君子,汲汲忧乐于天下者,诚以道存也。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②之谋哉?与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异。
②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如臾柎、扁鹊之蓄百药焉,取之必择其地,聚之必当其时,储之必备其物。一旦有用,出之笼中而不匮焉者,其求预也。事方其急而号之山泽之间,其捆载而来者,必柴胡、桔梗也,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未有能致者焉,人参、紫芝、丹砂、石乳之用,而投以柴胡、桔梗,其不足以愈病而速之死也明甚。见柴胡、桔梗之不足以愈病,而以为天下之药皆若是,其惑岂细耶?
③若是者曾不足以当庸医,而俨然任国家,进退天下士,自以为得之。世有臾柎、扁鹊,宁不为大忧耶?余又疑以为达甫之意或出于此。然吾闻古之有道之士,盖有重治其精神而易③天下者,吾未尝学之也,达甫傥④闻之欤?序其事,姑以问之。
【注】①看剑引杯:出自杜甫诗句“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②摄生:养生。③易:轻视。④傥:或许。
24.作者对庄达甫的情感态度比较复杂,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作者对庄达甫从锐意天下事到无意功名的变化感到惋惜;作者通过批评朝廷用人失当,表达对庄达甫一定程度的理解;作者借古人的人生观,委婉批评了庄达甫的消极态度;作者认为其年未五十,还有行道的机会,表达了对庄达甫的规劝和激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由“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而更为图,曰《摄山采药》……与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异”可见,作者对庄达甫从锐意天下事到无意功名的变化感到惋惜。
由“若是者曾不足以当庸医,而俨然任国家,进退天下士,自以为得之。世有臾柎、扁鹊,宁不为大忧耶?余又疑以为达甫之意或出于此”可见,作者认为朝廷用人不当,怀疑庄达甫是因此才有了出世的想法,若是如此,则能有所理解。
由“或以告余曰:'达甫殆无意于世也夫?’余闻而疑之。古之君子,汲汲忧乐于天下者,诚以道存也。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之谋哉”可见,作者借古人的人生观,委婉批评了庄达甫的消极态度。
由“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之谋哉”“然吾闻古之有道之士,盖有重治其精神而易天下者,吾未尝学之也,达甫傥闻之欤”可见,作者认为其年未五十,还有行道的机会,表达了对庄达甫的规劝和激励。
经典例题:【2021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一:“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问题二: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
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
《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中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
命题角度三
提炼事物或事件的特点性质
通常情况下,文本会全面介绍主要人物,主要包括该人物治学、为人、为官方面的情况。为了考查考生深入理解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情况,命题者会设置有关其某一方面特点的题目,考查貌似非文章主要方面的内容。
解题方略
1、仔细阅读,准确筛选,做好勾画标记。
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细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
2、精准审题,判断角度,明确答题方向。
要注意判断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和表述答案应采用的表述方式,如概括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其可能的答题角度有考试内容、举办时间和录取标准等。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自然能提高得分值。因此,对这类题,答前预判可能的分析概括角度极其重要。
经典例题:【2022湖南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皇甫百泉①《三州集》序 【明】王世贞
在昔唐宋时,朝士大夫称得罪去者,往往屈为荒远郡佐员外署置。其禄虽有之,仅自给妻子耳。为之上者,不以责其吏②能;为之下者,亦不谓其能吏我:以故鲜钱谷法比③、簿书期会之烦。其余日,则足以竭其工于诗。虽其诗之工,然不过以之发其羁孤无聊、磊落不平之思而已。其山川之奇丽,则辱之而为险恶;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如沈宋元白刘柳诸君子之言,固具在其探幽造微,穷变尽态,固不可以余说而废其工,然要之有出于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之外者乎?有能如风人④之所谓可以兴、可以群且怨者乎?
明世则不然。士大夫坐谪者,仅少镌其秩级,而不限以地之远近。为之上者,少优以礼而不废其事;为之下者,以叙迁之吏待之而忘其端。其外既有所縻于职,而内又无所大概于念,宜其人之工事而拙言也。夫明之诗,诚不足以拟唐之工;然于臣子之节,亦即修矣。而余乃复交致其不满者,何也?之唐而使风人之义渝也,之明是使天下无风人也。
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嘉靖中诸名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最。先生绮岁通朝籍,三事公卿,皆折行而与之礼。先生既负才,有重名,然秉执劲节,多所抵牾。以故从虞部郎始谪佐黄州,稍迁南司勋部郎,辄又谪佐开州,量移婺州,最后迁滇宪以罢。
黄,故楚饶郡,又邻天子汤沐之邑;开,属魏,为三辅地;婺,属越,越又天下首藩。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而先生亦不以谪故,遂厌薄其吏道。其为吏,亦竟不肯缘饰时好而诎其诗,其诗之工不待言。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吾不知其后先于风人,第于所谓兴与群与怨者,盖三复而略得之矣。先生庀材于江左,得格于大历,其为虞部,有《虞部集》;为司勋,有《司勋集》;中岁依白下释氏居,有《禅栖集》;宪滇,有《南中集》;归,有《还山集》;其所用,得罪为三州故,详自序中,兹不赘。
(选自《弇州四部稿》,有删改)
【注】①皇甫百泉:皇甫访,字子循,号百泉,与王世贞同为吴郡人。②吏:同“使”。③钱谷法比:钱谷,财政方面的事物;法比,法律条例。④风人:诗人。“风”为诗经六义之一,故以“风人”为诗人;孔子认为诗之本义在于“兴观群怨”。
14.皇甫访的诗歌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①形式工整。②恢宏大气。③自然流露(不刻意而为之)。(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其诗之工不待言”可知形式工整。由“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可概括为恢宏大气。由“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可概括为自然流露(不刻意而为之)。
命题角度四
分析概括事理和事件的原因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发另一事件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行为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在备考中引起重视。
这类题的命题角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人们怀念主要人物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某种道理形成的理由,甚至有的要求概括作者写作的理由。
解题方略
1、精准审题,明确答题角度。
既是问原因,结果肯定在题干中出现。既有结果,那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有主要原因又有次要原因,有外在原因又有内在原因。答题的关键点自然在于自身原因,兼及客观原因、外部原因。另外,如果涉及文章自身,自然要关涉文章的思路、结构及手法等方面。
2、厘清层次,搜寻关键信息。
在文中寻找理由文字时,对于要点较集中的说理文字(尤其是长句子),特别要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语转换为答案。
3、分清因果,理顺逻辑关系。
在形成初步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验证,一是可以检查理由与结果之间是否合理;二是看看答案表述是否与结果保持一致,必要时可以调整答案表述形式。
经典例题:【2022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韩亿传 (北宋)苏舜钦
①韩公,讳亿,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进士第,除大理评事。
②景祐二年,通判陈州。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①会公于许。既至,叹曰:“急欲识公之面颜耳。”
③八年,迁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②,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
④寻擢侍御史,时淮浙蝗旱,民饥殍流散。命公为安抚,所至赈廪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合肥有陂可溉田,久为右姓专其利,公决导以济下户,得以衣食者不可胜数。
⑤岁余,除河北转运使,诏留监定故丞相向公诸子分财。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私所亲谕公,欲市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又讽其子从之。公至其家,面戒曰:“土田衣食之源不可弃。”故余财尽均,而华严独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
⑥景祐中,西夏称藩日久,当遣人至京师货易,出入民间如家。公深以为不便,请下诏推恩置馆舍,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
⑦公性方严质重,虽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议论,所持坚正,形于颜色,惟义所在,不恤权忌,一发于言,众莫敢夺。
【注】①走檄:紧急发送文书。②覆:检查。
19.具体分析第②段中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的原因。
郑文宝听说韩公不耗民资,用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以巧计成功平定寇乱,惊叹于韩公高度的责任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所以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可知,韩公不耗民资,用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
结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可知,韩公以巧计成功平定寇乱。
郑文宝听说这两件事,惊叹于韩公高度的责任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所以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
命题角度五
概括情节和结构思路
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命题考查概括人物主要活动轨迹和事迹。厘清结构,要求考生对文言文的某一段落或整篇的层次进行梳理,多见于一些议论性文言文,或传记中的议论性语句,这类题型在北京卷和上海卷中比重较大。
解题方略
1、标注文本表时间、地点的标志词,明确人物所做事情。
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
2、明确人物关系和官职变动情况,梳理全文行文脉络。
用不同符号勾画标注不同人物姓名和官职变动等词语,明确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上下级、同事,还是亲属。官职和地点的变化,交代了人物的活动轨迹和主要事迹,便于厘清全文脉络。
3、分析概括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明确逻辑关系。
明确事件的前后逻辑关系,便于推断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和发展趋势,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情节和结构特点。
经典例题:【2022上海虹口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张荆州画赞序 (唐)吕温
①中书令始兴文献公,有唐之鲠亮臣也。开元二十二年后,玄宗春秋高矣,以太平自致,颇易天下,综核稍怠,推纳浸广,君子小人,摩肩于朝,直声遂寝,邪气始胜,中兴之业衰焉。公于是以生人为身,社稷自任,抗危言而无所避,秉大节而不可夺。小必谏,大必诤,攀帝槛,历天阶,犯雷霆之威,不霁不止。日月之蚀,为公却明。虎而冠者,不敢猛视。群贤倚赖,天下仰息。凛凛乎千载之望矣。不虞天将启幽蓟之祸,俾奸臣乘衅,以速致戎,诈成谗胜,圣不能保,褫我公衮,寘于侯服。身虽远而谏愈切,道既塞而诚弥坚,忧而不怨,终老南国。
②于戏!功业见乎变,而其变有二:在否则通,在泰则穷。开元初,天子新出艰难,久愤荒政,乐与群下励精致理,于是乎有否极之变。姚、宋坐而乘之,举为时要,动中上急,天光照身,宇宙在手,势若舟楫相得,当洪流而鼓迅风,崇朝万里,不足怪也。开元末,天子倦于勤而安其安,高视穆清,霈然大满,于是乎有泰极之变。荆州起而抉之,举为时害,动唏上欲,日与谗党抗衡于交戟之中,势若微阳战阴,冲密云而吐丹气,欻耀而灭,又何叹乎。
③所痛者,逢一时,事一圣,践其迹,执其柄,而有可有不可,有成有不成。况乎差池草茅,沈落光耀者,复何言哉?复何言哉!
④曹溪沙门灵澈,虽脱离世务,而犹好正直,得其图像,因以示予。睹而感之,乃作赞。
23.简析本文行文思路。
文章开篇赞誉张九龄为唐忠直之臣,叙述其抗颜进谏,但终以耿直见远的史实。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否则通,在泰则穷”的观点,并以姚崇、宋璟与张九龄所创功业之迥异相对比来论证。后借痛惜张九龄当泰极之穷,委婉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最后点明作画赞缘由。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文章共四段文字,作者是为张九龄所作赞文。第一段,由开首“中书令始兴文献公,有唐之鯁亮臣也”可知,文章开篇赞誉张九龄是大唐的“鯁亮”臣子,之后列举他直言进谏的表现,如“抗危言而无所避,秉大节而不可夺。小必谏,大必诤,攀帝槛,历天阶,犯雷霆之威,不霁不止”,并指出他直谏的效果以及因耿直而被疏远的史实,“褫我公衮,寘于侯服……终老南国”;第二段,以感叹词“于戏”引出下文的议论“其变有二:在否则通,在泰则穷”,之后以“开元初”和“开元末”引出唐玄宗身处两个阶段的不同表现以及姚崇、宋璟与张九龄所创功业之迥异,将二者进行对比;第三段,“所痛者,逢一时,事一圣……况乎差池草茅,沈落光耀者,复何言哉?复何言哉”先痛惜张九龄身处泰极之穷,接着引出“差池草茅,沈落光耀者”,借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第四段“虽脱离世务,而犹好正直,得其图像,因以示予。睹而感之,乃作赞”点明自己作赞的缘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牛配资-金色配资门户网-配资世界门户-靠谱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